冠冕堂皇的意思(冠冕堂皇的謀權篡位)相傳上古時代,炎帝族和黃帝族聯合打敗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而后炎、黃兩族又大打出手,再后來,炎、黃兩族又與夷族、黎族等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其后這些部落逐漸融合形成了春秋時的華族,漢以后稱為漢族。禪讓制度最早見于《尚書》中《堯典》,據載:黃帝族的唐堯在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時候,咨詢炎帝族的四岳,在他之后誰可以接任聯盟首領職位,四岳推薦了虞舜為繼任者。舜通過了各種政績考核后,堯將聯盟首領職位禪讓給他。其后舜也是咨詢眾部落首領意見后,選出夏禹為繼任者,然后禪讓職位給禹。禹在位時,眾部落首領推薦了皋陶做繼任者;皋陶在任時,眾人又舉薦伯益做繼任者。直到夏啟奪取了伯益的部落聯盟首領之位后,上古時代樸素的禪讓制度才打上記號。
?

?
雖然夏啟終結了上古時代樸素的禪讓民主制度,但禪讓這種政權轉移的形式卻在后世一直流傳下來,只不過與民主無關了。產生于奴隸社會時期的帝位世襲制一直延續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漫長的幾千年歷史中,禪讓時不時出現在王朝的更迭中,有的甚至改變或推進了歷史的進程。
?

上古時代禪讓儀式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詞語"踐祚",度娘詞條解釋為:"①走上阼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阼階。阼階上為主位;②指即位,登基"。知道了這詞是什么意思后,新朝皇帝王莽登場了。
公元前33年六月,漢成帝劉驁即位,其母親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時下朝廷中外戚和宦官兩大勢力在明爭暗斗互相角力,劉驁為了平衡朝中各方勢力,先利用外戚勢力打壓宦官勢力,接著利用朝臣勢力和外戚勢力去打壓另一派外戚勢力,最后以王政君皇太后為首的這股外戚勢力超乎劉驁的制衡設想全面勝出,朝局不用再平衡了,因為現在都是王家人說了算。
?

?
公元前22年,時年二十四歲的王莽登上政治舞臺,揭開了他近兩千年來被口誅筆伐的人生。忘記做介紹了,王政君皇太后是王莽的親姑姑。自身綜合素質優秀,加上皇太后姑姑的一路大力扶持,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馬職位,時年三十八歲。其執政期間,成績卓然,博得朝野上下一片美譽。成帝后,哀帝即位,另一派外戚勢力壓過王氏家族,王莽卸職隱居封地新都。公元前1年,哀帝駕崩,王政君皇太后重掌朝政大權,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同年九月,漢平帝劉衎即位,次年改元元始。元始元年(公元1年),王莽受封"安漢公"。元始五年,漢平帝駕崩,王莽立漢宣帝玄孫劉嬰為皇太子。王政君太皇太后下詔:"令安漢公居攝踐祚,如周公輔成王故事",看到這里,總算提到踐祚了,讀者應該也大致知道后面會發生什么事了。
?

?
《尚書》、《周禮》等古籍中記載的周公居攝時的稱謂為"假皇帝"或"攝皇帝",其他規矩大致和真皇帝沒有多少區別。公元6年,王莽正式就任"假皇帝",改元居攝元年,時年五十一歲。事既如此,也沒有必要再藏著掖著了,居攝三年(公元8年),王莽接受劉嬰禪位,改國號為"新"。至此,立國210年的西漢滅亡。王莽即位后,旋即開展了至今仍然讓史學界紛爭未果的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制官名地名等改革的"王莽新政"。
?

?
西漢末期,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的社會矛盾越來越緊張,新朝王皇帝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和維護其統治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但由于其出身豪強氏族的階級局限性,這些改革措施脫離了現實背景,雖然一方面打擊了豪強地主官僚富商的既得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又給廣大的勞苦大眾帶來了更多的災難。新政施行的效果與初衷背道而馳,進一步激化了日愈尖銳的社會矛盾,王皇帝成為社會各個不同階層仇恨的對象。彼時以南方的綠林軍、東方的赤眉軍和北方的銅馬軍為主的各地動亂接連不斷,公元23年10月6日,這個喊出"齊眾庶,抑并兼"理想口號的王皇帝被亂軍斬下頭顱,"王莽改制"隨著新朝的滅亡畫上了句號,也留給了后世無盡的遐想。
?

?
王莽是第一個在大一統國家背景下披著禪讓的華麗外衣登上帝位的篡位者,其后朝代的篡位者紛紛效仿,尤其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最。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是古代帝王對朝臣的特殊恩寵,最早見于《史記》記載漢高祖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東漢時梁冀、董卓、曹操三人先后得此特權,這三位牛人最顯著的共同點就是——權臣,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前二人被朝廷誅殺,而阿瞞最終以帝王之尊留存青史。
?

曹操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詔許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建安十八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于鄴城。建安二十一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此時的魏王僅是差了個皇帝的名頭,自幼在儒家學術侵染下成長的阿瞞不愿意取代東漢自立,他更愿意效仿周文王名流青史,后面的事情交給兒子權衡處理吧。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同年十月,漢獻帝禪讓,曹丕自立為皇帝,國號魏,東漢滅亡。公元265年,魏元帝禪讓給晉武帝司馬炎,此時距曹丕代漢自立僅四十五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了全國,結束了長達近百年的分裂局面,但此后,大一統的西晉王朝逐漸分崩離析,中國歷史上最亂的亂世拉開了帷幕。
?

?
公元420年,東晉恭帝司馬德文禪讓給宋武帝劉裕,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此期間,南北兩朝十余位皇帝通過禪讓的方式即位。只要某位權臣獲得了"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殊榮,就意味著又一次的禪讓即將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南北朝各個王朝在腥風血雨中變幻更迭。直到公元581年,北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文帝楊堅,七年后楊堅展開了南北統一之戰,最終一統中華。此后又是公元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給唐高祖李淵,接著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后唐高祖李淵禪讓給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其后朝代一直到清朝滅亡,同樣出現了若干禪讓的歷史事件。
?

?
古往今來這些所謂的禪讓,大凡都是朝廷權臣披著儒家禮教的華麗外衣脅迫帝王退位,以取得名正言順的正統地位。被迫禪位的帝王,其結局大都被篡位者屠戮,在冠冕堂皇的禪讓之下,埋葬了多少君王的血淚,真是奈何生于帝王家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謝謝。